1
2
3
4
5
100

说出用法和字义:

秦孝公据(   )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君臣固(   )守以窥周室

秦孝公据(占据)崤函之固(险固地势),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形容词,牢固)守以窥周室

100

直接加100分

直接加100分

100

说出用法和字义:

1.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  )故业,因(  )遗策

2.宽厚而爱人(  ),尊贤(  )而重(  )士,约(  )从离(  )衡

1.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

2.宽厚而爱人(古今,爱护别人),尊贤(形名,贤能的人)而重(意动,以……为重,看重)士,约(结)从离(使……离散)衡

100

说出用法和字义:

原(  )庄宗之所以(  )得天下,与其所以(  )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名词作动词,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的原因)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00

说出用法和字义:

方(  )其系(  )燕父子以组(  ),函(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  )以成功(  )

方(正)其系(捆绑)燕父子以组(绳索),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禀告)以成功(动作名,成功的消息)

200

写出句子中的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  )

2.孝公既没(  )

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  )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1.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通“横” )

2.孝公既没(通“殁”,死亡)

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通“纵”,“合纵” )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疲惫)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200

说出用法和字义:

(1)据崤函之固

(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1)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00

说出用法和字义:

(1)赵奢之伦制其兵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3)履至尊而制六合

(1)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3)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200

写出句子中的通假字:

1.倔起阡陌之中(  )

2.赢粮而景从(  )

3.百有余年矣(  )

4.威振四海(  )

1.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2.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3.百有余年矣(通“又” )

4.威振四海(通“震”,震动)

200

说出字的用法和含义: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

(2)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300

1.《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满招损,谦得益”(《尚书》)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的实例,欧阳修得出结论: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令人鲜明,催人谨醒。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00

1.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 ____ ”。

2.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00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描绘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欲抑先扬,一盛“____,____ ,____ ,____,_____  ”一衰“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力透纸背,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300

1.贾谊用“____,____,____ ,____”短短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高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2.陈涉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并不是因为陈涉地位超然。对于陈涉的身份,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交代的很清楚:“____,     ____,____”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却能天下响应,只因为天下苦秦久矣。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00

1.《过秦论》中秦始皇北却匈奴,焚书愚弄百姓,收缴天下的兵器,又派遣精兵强将把守要害,自认为江山永固的句子是:“____,___,___。"

2.《过秦论》中最直接反应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____。”

1.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00

《过秦论》表面论述秦的兴亡,实际上是要提醒(       ),以免(     )。

表面论述秦的兴亡,实际上是要提醒(汉朝统治者应以秦为戒,推行仁政,争取民心),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400

《五代史伶官传序》名义上写(    ),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提醒和勉励(     ),避免(    )防止步后唐后尘。

《五代史伶官传序》名义上写(后唐盛衰之迹),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提醒和勉励(当今之主要努力做到“忧劳兴国”,避免(“逸豫亡身”),防止步后唐后尘。

400

《过秦论》的谋篇布局是怎样的?

先写(   )到(   )威势,可谓盛极一时。

接着写(   ),天下响应,秦朝迅速灭亡。

最后据题立意,因叙而议,得出(   )的结论。


先写(秦灭六国)到(统一天下)的威势,可谓盛极一时。

接着写(陈涉起事反秦),天下响应,秦朝迅速灭亡。

最后据题立意,因叙而议,得出(”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400

《过秦论》是如何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

极力渲染(    ),反衬自身的易亡;虚张(    )的声威,反衬(    );备言(  )的卑微弱小,与(   )和(   )的强大形成鲜明对比,突显(  )及(   ),为后文的议论(  )。

极力渲染(秦的强大),反衬自身的易亡;虚张(六国合纵)的声威,反衬(秦人的善攻与强大);备言(陈涉)的卑微弱小,与(秦朝)和(六国)的强大形成鲜明对比,突显(秦灭亡的速度)及(灭亡原因),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400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用后唐的(    ),来总言兴亡,(用原文回答)是其对比的高度概括。一盛一衰,先扬后抑,昭示(    )的历史教训。

用后唐的(盛衰对比),来总言兴亡,(“故方其盛也……为天下笑”)是其对比的高度概括。一盛一衰,先扬后抑,昭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

M
e
n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