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与税收法律关系
税收的职能
税收制度
税收分类
综合题
100

判断题:我国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

100

税收的最基本职能是调节经济。

100

纳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解析: 纳税人是法律上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而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被称为负税人。在税负可以转嫁的间接税中,纳税人和负税人是分离的。

100

增值税和消费税都属于流转税。

✅,流转税是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增值额征收的流转税;消费税是对特定消费品(如烟、酒、高档化妆品)的销售额征收的流转税。

100

我国第一大税种是()。

A.消费税

B.个人所得税

C.企业所得税

D.增值税

D.增值税 近年来增值税长期稳居全国税收总收入的60%以上。

200

国家征税的目的是: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00

税收涉及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领域,能够综合反映国家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反映的是税收的哪种职能?

A. 组织收入 B. 配置资源 C. 稳定经济 D.社会管理

D.社会管理

200

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A. 纳税人 B. 课税对象 C. 税目 D. 税率

B. 课税对象

解析: 课税对象规定了征税的客体,即对什么征税。它体现了一种税的征税范围,是区分不同税种的根本标志。

200

根据税负能否转嫁,企业所得税属于?
A. 直接税 B. 间接税 C. 中央税 D. 从价税

A. 直接税

解析: 直接税是指税负不能转嫁,由纳税人直接承担的税种,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间接税是指税负可以通过流通环节转嫁给他人承担的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

200

在税制要素中,反映具体的征收范围,代表征税广度的是()

A.纳税人  B.计税依据  C.税目 D.税率

C。

300

税收的特征有: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00

税收的职能包括:

组织收入职能、调节经济职能、社会管理职能

300

税收制度的构成基本要素:

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

300

我国税法体系中,法律效力层级最高的是?
A. 税收行政法规 B. 税收部门规章 C. 税收法律 D. 地方性税收法规

C. 税收法律

解析: 根据《立法法》,我国法律的效力层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宪法 > 法律 > 行政法规 > 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税收法律(如《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其效力高于由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如《增值税暂行条例》)和由财政部、税务总局制定的税收部门规章。

300

2018年,中国实施了个人所得税改革,将起征点从3500元提高到5000元,并调整了税率级距。有人认为这种调整违反了税收的固定性。请问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税收的固定性是指税收的征收必须依法进行,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并不意味着税收制度不能改变。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定程序审议和通过的,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变化而进行的合理调整。这种依法进行的改革不违反税收的固定性,反而体现了税收制度的灵活性和公平性。

400

下列哪项不属于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
A. 应税行为 B. 税率 C. 实物 D. 货币

B. 税率

解析: 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主要包括物(货币、实物)和行为(如应税行为)。

400

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政府通常采取什么税收政策?

A. 增税减支 B. 减税增支 C. 增税增支 D. 减税减支

B. 减税增支

解析: 经济萧条时期,社会总需求不足。政府需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减税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税后利润,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增支(增加政府支出)可以直接创造需求。两者结合,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400

根据税收减免的形式分类,下列选项中属于“税额式减免”的是?

A. 对小型微利企业,其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1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B. 残疾人个人取得的劳动所得,经批准可减征50%的个人所得税。
C. 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
D.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B. 残疾人个人取得的劳动所得,经批准可减征50%的个人所得税。 这属于典型的税额式减免。它是在计算出应纳税额后,直接对应纳税额给予减半征收的优惠,符合“通过直接减免应纳税额的方式来实现税收减免”的定义。

400

(多选)我国开征的特定目的税主要有:

A.城市维护建设税 B. 车辆购置税 C.车船税 D.房产税  E.船舶吨税

特定目的税,是国家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对特定对象发挥调节作用而征收的一类税。开征这类税政策目的鲜明、政策目的超过财政目的、灵活性较大。在税种设置、税率设计、减税免税等方面,根据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适时调整,不是固定不变的。 我国当前开征的特定目的税主要有: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烟叶税和船舶吨税。

400

关于减税和免税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免税是指不征税

B.减税是指对应纳税额少征一部分税款

C免税是指对应纳税额全部免征

D.减税、免税一般都具有定期减免性质

A. 免税是指不征税:错误。在税收术语中,“不征税”是指某项收入或行为不属于税法规定的征税范围,根本不需要缴纳任何税款;而“免税”是指该项收入或行为属于征税范围,但根据税法规定,免除其全部应纳税额。

500

背诵:税收的定义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500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税收作用的有(多选):

A. 筹集财政资金,满足公共需要
B. 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平等竞争
C. 体现产业政策,促进结构调整
D. 决定商品价格,管控市场通胀
E. 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对外开放

我国税收作用

A. 筹集财政资金,满足公共需要
B. 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平等竞争
C. 调节经济总量,保持经济稳定
D. 体现产业政策,促进结构调整
E. 合理调节分配,促进共同富裕
F. 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对外开放

500

什么是“起征点”和“免征额”?请举例说明两者的区别。

起征点:课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

例如:某税起征点为5000元。A收入4000元,不纳税;B收入6000元,则按6000元全额计税。

免征额:对课税对象总额中规定一个免予征税的数额,仅就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例如:某税免征额为5000元。A收入4000元,不纳税;B收入6000元,则仅对超过部分(6000-5000=1000元)计税。

500
(多选)增值税属于:


A.直接税 B.价外税 C.从价税 D.中央地方共享税 E.累进税率

B, C, D

500

(多选)按实物量计税的叫做从量税,从量税计税依据是:

A.数量  B.体积  C.重量  D.里程  E.容量

ABCE

M
e
n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