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石油公司在2010年因為深水地平線漏油事件而面臨重大環境災難。
BP (英國石油 British Petroleum)
這家公司從BackRub改名為更為人熟知的品牌,並成為今天知名的搜尋引擎。
這家汽車公司在1960年代的“Think Small”廣告活動革命了汽車廣告,宣傳緊湊型汽車的優點。
Volkswagen
這家咖啡公司擁有一個非常成功的獎勵計劃
Starbucks
這家科技公司在2014年推出名為Fire Phone的智慧型手機,但卻遭遇重大失敗。
Amazon
這家汽車製造商在2015年因為柴油引擎排放作弊醜聞而面臨重大危機。
Volkswagen
這家公司從硬體轉向軟體和服務,特別是其Azure雲平台,使其市場地位大大提升。
Azure
這家品牌的“Real Men of Genius”廣告系列幽默地讚美日常人物,成為長期運行的廣播和電視廣告系列。
百威啤酒(Budweiser)
這家電子品牌以其“Galaxy”系列聞名,在智能手機市場擁有大量忠實顧客。
三星(Samsung)
這家租車公司推出的“Rent-a-Heap”廣告活動意在突出其新車的質量,但卻混淆並疏遠了顧客。
Hertz
這家社交媒體平台在2018年因為涉及劍橋分析數據洩露事件而遭受批評。
這家著名的科技公司從專注於硬體產品轉向成為領先的社交媒體平台之一,成功重塑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這家奢侈時尚品牌通過由Baz Luhrmann導演的“The One That I Want”廣告創造了病毒式的轟動效應。
香奈兒(Chanel)
這家運動服裝品牌擁有一個名為“xxPlus”的忠誠計劃,為顧客提供獨家產品和活動的獎勵。
Nike
這家飲料公司的廣告活動允許消費者積分換取獎勵,結果因有人試圖兌換戰鬥機而面臨訴訟。
Pepsi
這家公司在1982年因為泰諾止痛藥被下毒事件而進行全國範圍的產品召回。
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
這家汽車公司在21世紀推出了受Mustang靈感啟發的電動SUV Mach-E,重新定位品牌形象。
Ford 福特汽車
這家瑞典家具巨頭以其獨特的廣告著稱,推出了“Bookbook”廣告活動,幽默地將其目錄比作科技產品。
宜家(IKEA)
這家航空公司的忠誠計劃“SkyMiles”讓常旅客可以賺取積分並享受旅行福利。
Delta Airlines
這家科技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平板電腦TouchPad,由於市場反應冷淡和激烈競爭,不到兩個月就被停產。
HP
這家共享乘車公司因為高層不當行為和司機權益問題而進行了大規模的品牌重塑。
這家著名的玩具公司在接近破產時通過推出電影和遊戲系列,成功重塑其品牌。
LEGO
這家飲料品牌通過極限運動和青春能量的宣傳重振了興趣,這就是“Do the Dew”廣告活動。
Mountain Dew
這家電子商務巨頭提供名為“Prime”的會員計劃,為顧客提供免費配送和流媒體服務等福利。
Amazon
這家汽車公司在1980年推出的Pacer,由於外形設計奇特和燃油效率低,被認為是汽車史上的重大失敗。
AMC(American Motors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