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拼音写词语
(写在小夹板上)
根据意思说词语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高难度挑战题回答
100

chuán

100

一间屋。

一椽

100

作品欣赏的层次分为哪三层?

1 弄清文章的脉络; 

2 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

3 领悟文章的主旨及感情基调。

100

什么是意象?

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

100

本文的“形”是什么?

“神”是什么?

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200


luò mò

落寞

200

冷落,寂寞;失意潦倒。

落寞

200

请解释一下课题?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200

有人说作者描绘的是五幅秋景图,试用简短的语句各拟一个小标题。

小院秋景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200

文章的开头、结尾两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运用了什么手法?用意何在?

对比的手法。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300


luò ruǐ

落蕊

300

穿(衣)。

300

具体说一说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1.1913年留学日本,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2. 1926年6月,儿子龙儿在北京病逝。

3.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全境沦陷,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

总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那种悲凉、那种无奈,在文章中显现了出来。

300

第13节中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

而这一节中的比喻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300

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静衬动,以有声衬无声。形成了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上述声音是细小的,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400


hún dùn

混沌

400

意推敲起字的韵律来。

平平仄仄起来

400

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的秋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或者

清、静、悲凉。

400

小院秋景图中,作者写了哪些意象来突出故都之秋的特点?

一椽破屋、一碗浓茶、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

400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可是,作者只字不提,偏偏选取那些灰暗平常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只有这种平淡、凄清、幽静而又有点落寞的环境,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契合了他内心的忧思和孤独,也抚慰着作者饱经离乱和屈辱的灵魂。

500


yuán fèn

缘分 或者 缘份

500

萧条;凄凉

萧索

500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本文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关于秋的景物?

秋空 

秋花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枣

500

秋槐落蕊图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突出故都的秋味?

有极细、极柔软触觉的落蕊,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500

“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的?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 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