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完美無瑕,三人行必有我師,與其自視過高,不如----。
(一視同仁/大公無私/見賢思齊/管中窺豹)
見賢思齊
以下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著剛發下來的小學畢業文憑——紅絲帶子繫著的白紙筒,催著自己……」
反復
請寫出《爸爸的花兒落了》的作者。
林海音/林含英
《鈷鉧譚記》一文,與其餘幾篇柳宗元被貶--時撰寫的山水遊記,合稱「----」。
A 永州;永州六記 C 永州;永州八記
C 柳州;柳州六記 D 柳州;柳州八記
請寫出《鈷鉧譚記》的作者。
柳宗元
他要是能----,多替朋友想一想,這場誤會也就不會發生了。
推己及人
請寫出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寧靜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竊竊私語。 」
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夾竹桃象徵什麼?
英子的爸爸
《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最終英子是否願意接受成為大人的事實?
願意,英子把畢業證書放進抽屜裏,這反映出英子明白到自己的童年已告一段落,接受自己成為大人的事實。
本文的第1段主要運用了甚麼抒情方法?
據以下解釋說出一個成語:
「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生動逼真。」
入木三分
試運用間隔反復創作句子:
「太可怕了!」
任何合理答案
試說出《爸爸的花兒落了》中的兩個主題。
1. 懷念父親
2. 童年依戀/成長
《鈷鉧潭記》第3段中,作者說:「予樂而如其言」,他為甚麼而「樂」?
因為能得到一塊好地而快樂,又能幫助潭上居民暫時紓解官家的租稅和私人債務。
根據以下引文,柳宗元描寫的冉水有甚麼特色?
「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東流,其顛委勢峻,盪擊益暴。(第1段)」
冉水自南向北迅猛流動,遇到山石而改向東流。上下地勢的落差大,形成水流更加猛烈衝蕩撞擊。
解釋以下成語:
「囫圇吞棗」
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試解釋以下字詞:
「齧其涯 」的「齧」字
侵蝕
通過把一些時間上不連貫,但在意義上有一定連繫的事件組織起來敘述的記敘手法是什麼?運用這種手法有什麼好處?(說出其中一個)
散敘法;把事件或人物的思想、性格寫得更全面/令文章的層次更豐富
《鈷鉧潭記》第3段中,作者說:「予樂而如其言」,他是否真的感到快樂?
作者見到潭上的居民因債務而生活困苦,甚至要變賣自己唯一的田地,他關心民間疾苦/為官的志向是幫助全天下的百姓,所以不會快樂。
文末作者說:「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這次他又為甚麼而「樂」?
鈷鉧潭景色優美,經過改建後,景色更加秀麗,並且更適宜中秋賞月。
寫出最合適的成語:
他著迷於郵票的收集上,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不是----是什麼?
玩物喪志
試解釋以下字詞:
「以予之亟游也 」的「亟」字
多次/屢次
《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英子得知父親的死訊有什麼反應?
英子由最初的著急和震驚,到後來看到弟妹幼稚的行為,明白自己是最大的,要肩負起大姐姐的責任,肩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因而變得鎮定而安靜。
《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父親的形象是怎樣的?試舉例說明。
既嚴厲又慈愛。英子賴牀想逃學的表現令爸爸失望,所以爸爸在盛怒之下狠狠地責打她,反映了爸爸嚴厲的一面。後來爸爸記掛英子被打後的情況,又擔心她被雨淋濕,所以冒着雨親自拿花夾襖到學校給她,表現了對她的關愛。
文末作者說:「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他是否真的感到快樂?
作者是被貶謫而來到永州,不是自願前來。從作者的用字可以看出,他用「夷」字形容鈷鉧潭,顯示他認為這是蠻夷之地又強調「故土」二字,可見他思鄉情切。他只是以樂寫哀,掩飾心中的憤懣、苦悶。